封面新聞-華西都市報記者 梁波 李慶 楊濤 彭山江口攝影報道
3月20日下午,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舉行了“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”階段性工作新聞通氣會。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介紹,本次考古發(fā)掘,系四川首次開展水下考古發(fā)掘項目,考古工作創(chuàng)新了工作理念,運用了大量的新技術。針對遺址處于岷江河道內的實際情況,通過圍堰解決發(fā)掘平臺,為今后灘涂考古、淺水埋藏遺址的發(fā)掘提供了工作范式和借鑒經驗。
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介紹,經過兩個多月水下考古,現場出水文物超過10000件。封面新聞-華西都市報記者注意到,這批出水文物中,除西王賞功、金幣、銀幣、大順通寶銅幣、金冊、銀冊、銀錠以及戒指、耳環(huán)、發(fā)簪等各類金銀首飾,還首次出水鐵刀、鐵劍、鐵矛、鐵箭鏃等兵器。“這些兵器的出水,基本確認了張獻忠江口之戰(zhàn)的地點,出水件文物是確認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最直接、最有力的證據。”劉志巖表示。
兩年前神預測
四川學者稱“江底有兵器”
“江底可能藏有當年掉落的兵器。”早在2015年12月25日,袁庭棟接受封面新聞-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,I就曾拋出這一觀點。 袁庭棟,巴蜀文化專家、《張獻忠傳論》作者。在他眼里,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區(qū)最大渡口,也是歷代水戰(zhàn)主要戰(zhàn)場,最后一次大規(guī)模水戰(zhàn),就是張獻忠大戰(zhàn)楊展。
3月20日,在得知水下確有兵器出水。袁庭棟表示,在意料之中,但是不是張獻忠本人所用、是不是張獻忠大戰(zhàn)楊展時掉入彭山江口的,還需要專家進一步論證。“彭山江口歷史上發(fā)生過多次水戰(zhàn),也有可能是其他時候掉進去的。”
彭山本土歷史學者、彭山區(qū)文體局退休職工倪興國表示,彭山江口,歷史上曾發(fā)生過七次水戰(zhàn),均改變了政權,這些兵器,不僅對于研究張獻忠,也對于研究曾經川西第一大水戰(zhàn)場——彭山江口,有著重要意義。
責任編輯:肖舒
特別聲明: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。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及時與ts@hxnews.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,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。
- 埃及古墓現世界最早插圖書 英媒:仍是一個謎2019-10-11
- 魯國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模擬考古基地啟用2019-07-15
- AI助力考古:MIT谷歌用神經網絡破譯失傳古文字2019-07-11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