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現在的位置:海峽網>專題地圖>專題要聞
分享

22日至24日,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舉行,由省文化廳負責的“海上絲綢之路及邊疆萬里數字文化長廊”展覽亮相峰會,呈現福建數字文化建設成果。其中,數字非遺體驗板塊吸引了不少參觀者。據相關負責人介紹,近年來,在新媒體語境下,我省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、傳承與弘揚,取得了階段性成效。

非遺數字化保護是采用數字化的采集、儲存、處理、展示、傳播等技術,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轉換、再現、復原成可共享、可再生的數字形態(tài),并以新的視角加以解讀,新的方式加以保存,新的需求加以利用。我省有高度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,省文化廳相應建設了“見人見物見生活”的非遺保護傳承體系。

——開展數字化工程,加固非遺保護。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,全面、真實、系統(tǒng)地記錄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非遺知識和精湛技藝,自2015年至今,我省完成了20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,采集壽山石雕、脫胎漆器、客家土樓、媽祖信俗、福州評話、南音等類目共計3000余條影像和文字資料,并建設閩南文化生態(tài)保護區(qū)數據庫采集相關數據,為后人傳承、研究、宣傳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下寶貴資料。

——通過“互聯(lián)網+科技+非遺”的手段,以“聽得見的非遺”“帶得走的非遺”“學得來的非遺”三種簡單、貼近生活的數字化方式,展示非遺、講好非遺故事。

聽得到的非遺,即對非遺項目進行聲音采集?,F在,我省已將南音、閩劇、梨園戲等40項非遺項目建設聲音數據平臺,使用智能手機掃描二維碼或關注“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”公眾微信號,讀者只要發(fā)送想了解的項目名稱,便可隨時隨地在手機上傾聽非遺項目介紹及傳承人的口述或表演。

帶得走的非遺,即通過掃描AR(增強現實技術)卡片、AR電子書,將非遺展品三維立體地呈現在手機上,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欣賞非遺精品、了解非遺故事。目前,已經完成的AR非遺項目包括:南音、媽祖信俗、中國剪紙、中國傳統(tǒng)木結構營造技藝、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、中國木拱橋傳統(tǒng)營造技藝、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(yǎng)計劃、壽山石雕、惠安木雕技藝、福建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等。

學得來的非遺,即以VR(虛擬現實技術)全景為基本形式,沉浸式、立體化地展示非遺項目。人們只需要戴上VR眼鏡,便可置身在傳承人的工作室中體驗非遺,跟著學習非遺的技藝。記者了解到,已完成制作的“農民漆畫”VR,是農民畫和漆畫兩個非遺項目的數字化結合。初學者通過VR視頻的教學,可通過操控手柄來體驗制作一幅農民漆畫的全過程。(記者 李珂)

責任編輯:趙睿

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
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
泉州市已匯聚數據近200億條 開放數據超
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一周熱點新聞
下載海湃客戶端
關注海峽網微信
?

職業(yè)道德監(jiān)督、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0591-87095414 舉報郵箱:service@hxnews.com

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,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,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。

溫馨提示:抵制不良游戲,拒絕盜版游戲,注意自我保護,謹防受騙上當,適度游戲益腦,沉迷游戲傷身,合理安排時間,享受健康生活。

CopyRight ?2016 海峽網(福建日報主管主辦)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-2 閩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:20070802號

福建日報報業(yè)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(海峽網)采編人員所創(chuàng)作作品之版權,未經報業(yè)集團書面授權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。

版權說明|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| 聯(lián)系我們| 法律顧問| 舉報投訴|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友情鏈接:新聞頻道?| 福建頻道?| 新聞聚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