鄧剛雕塑作品《秋風》
如果小時候沒玩過泥巴,你的童年會缺少一些樂趣!對很多人來說,玩泥巴不過是一件再平凡不過小事,可對于有心人來說,玩泥巴卻是一件大事,大到可以改變命運。
長壽區(qū)鄧家兄弟的故事就是從玩泥巴開始的。他們出生在一個普通農(nóng)家,家里人沒有一個人是搞藝術的,但捏泥巴卻讓他們一個成為了著名的雕塑家,一個獨辟蹊徑創(chuàng)新了——拋沙畫。
這對雙胞胎是怎么把泥巴玩出名堂的?兄弟兩人的藝術之門又是如何被開啟的?
故事
4月10日,長壽城區(qū)渡舟果園路口恒鑫雕塑廠,一個中等偏瘦的中年男子跨步上前,沾滿泥巴的手用力地握了握記者的手。他留著齊肩的長發(fā),一雙眼睛精亮,在他身后是一面2米多高,剛完成一半的雕塑墻。
他,就是雕塑家鄧剛。
雕塑家鄧剛
1999年,他的雕塑作品《父與子》獲得全國第九屆美術展銅獎,被中國美術館收藏。2001年,雕塑作品《跳水》參加“新北京、新奧運”全國雕塑申奧展,獲三項大獎,并被北京、大連選定為城雕。2017年,《延安座談》、《送光明》兩件作品入選“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暨第十三屆全軍美術作品展”。
鄧剛雕塑作品《送光明》。
“我只是喜歡捏泥巴而已。”鄧剛樸實地擺擺手,擺起了他和弟弟鄧強兩人的故事。
磚瓦廠成了游樂場
1966年7月的一天,連續(xù)干旱了3個月的老天突然下了一場瓢潑大雨。這天,重慶市長壽縣(現(xiàn)為長壽區(qū))石堰鎮(zhèn)雨臺村,一個鄧姓普通農(nóng)民家庭,降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嬰。
這讓鄧家上上下下歡喜連天。“終于有兒子了。”男主人笑得合不攏嘴,在這對雙胞胎男嬰之前,家里先后有了4個閨女。為了慶祝這件天大的喜事,鄧家給兄弟倆分別取名鄧剛、鄧強,希望自己的兩個兒子都能健康茁壯地成長。
鄧家是地道的莊稼人,除了給家里的7個孩子吃飽穿暖,對孩子沒有任何特別的要求和照看。
“那個年代,別說玩具,我們兄弟倆連一件像樣的衣服都沒得。”鄧剛清楚地記得,自己四五歲時,哥倆的游樂場就是村里的磚瓦廠。
磚瓦廠里長年有很黏的泥土,鄧剛、鄧強兩兄弟就坐在泥巴堆里抓泥巴、玩石頭。久而久之,兩兄弟居然越玩越有興趣。白天玩了泥巴還不過癮,等到父母拿個掃帚追著他們回家吃飯的時候,他們兩人也不忘挖一塊泥巴,裝在衣兜帶回家晚上繼續(xù)玩。
大爺大嬸都成了模特
“最初就是把泥巴捏成小圓球當石頭玩,慢慢地開始照著村里的房子,小狗小貓什么的捏小模型,也不講究,看見什么就捏什么。”鄧強說,當時,他們把村頭的劉大爺,隔壁的張大嬸,村口的野狗野貓,田坎里的小魚青蛙,全部都照樣子捏出來。
沒有任何人指導,捏出來的東西也看不出什么形狀。可兄弟兩人就愛整天坐在地上擺弄一堆泥巴。久而久之,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曉得鄧家有對雙胞胎男娃,喜歡捏泥巴。大家還把這事當成茶余飯后的一件笑料,并告誡自家小孩,“鄧家那對娃可是‘著了魔’呢,少跟他們打堆(方言,在一起玩)。”
鄧家父母也對兄弟倆的“著魔”十分不理解,“干什么不好呢,異想天開捏泥巴耍,能當飯吃呀?”
為此,兄弟兩人沒少挨打,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對捏泥巴的喜愛。只要忙完家里的農(nóng)活,兩人就窩在一起捏泥巴,家里豬圈的墻角密密麻麻地擺滿了兩人的“作品”。
不娶媳婦也要讀書
“他們兩兄弟有股子鉆勁,飯可以不吃,覺可以不睡,但是泥巴不能不捏。這種執(zhí)著的精神最難得,也是他們從一個農(nóng)村娃走到今天的原因吧。”提起鄧家兩兄弟,原重慶市群眾藝術館工作人員朱孝廉感嘆。
至今,朱孝廉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見到鄧家兄弟的場景。“土墻的屋子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,鄧家兄弟兩人背靠著墻壁,兩只手擺弄著破了洞的衣角,他們的手指甲縫里全是黑乎乎的泥巴,墻角邊密密麻麻擺放著大大小小的泥人、小動物。”朱孝廉說,當初鄉(xiāng)文化站的干部跟長壽縣文化館說起此事時,大家都不相信,直到自己親眼看到這一切。
“當時我很感動,還拍了好幾張照片,帶回縣文化館,并制成了展板,在縣城的文化廣場展覽了一周。”朱孝廉說。
隨后,長壽縣文化館決定,把鄧剛鄧強兩兄弟招到館里,跟專門從事雕塑藝術創(chuàng)作的藝術家當徒弟。大約兩年以后,兄弟兩人以委培的方式,進入專業(yè)院校學習。鄧剛考入了四川美術學院學雕塑,弟弟則考入重慶社大學繪畫。
兄弟兩人把家里給他們準備用來娶媳婦的2萬塊錢當作了學費,兩人異口同聲地對父母說:“我們就是一輩子不娶媳婦,也要讀書。”
那一年,兄弟兩人不到24歲。藝術的大門從此朝這兩兄弟打開了。
創(chuàng)作
鄧剛:如果沒有經(jīng)歷過改革開放,沒有親眼見證兩代人的變化,就沒有《父與子》
在鄧剛的工作室里,能看到鄧剛的許多作品:《跳水》紀錄了一個憨態(tài)可掬的小孩,撅著屁股,張開雙臂,準備躍入水中;《延安座談》布局新穎,雕塑群像中間特意留出一張木凳,帶給人無限的遐想;《紅軍印》的主體是一對依依不舍、揮手作別的母子形象,在他們的身邊,有一串紅軍的草鞋印……鄧剛的這些作品洋溢著一種奮不顧身的激情,呼之欲出,張力十足。
其中,特別耐人尋味的,應該是獲得全國第九屆美術展銅獎的作品——《父與子》。這件作品刻畫了父親和兒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:父親個頭瘦小,雙手叉腰,頭上纏著包帕,敞著對襟,腰間的褲帶上掛著一支旱煙袋,肚皮內(nèi)收,一支褲管高高挽起,腳穿草鞋,一眼便能看出是位莊稼漢;兒子梳著邊分,身穿體恤,腳蹬亮錚錚的皮鞋,腰間還掛著“大哥大”。父親和兒子并肩站在一起,顯得幽默詼諧,回味無窮。
“如果不是從小生活在農(nóng)村,如果沒有經(jīng)歷過改革開放,沒有親眼見證兩代人的變化,就沒有《父與子》。”鄧剛說,自己也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。
創(chuàng)作作品時,鄧剛將父親與眾多家鄉(xiāng)農(nóng)民的形象進行反復比較,截取他們身上最典型的鄉(xiāng)土元素,拼湊成了“父親”,又將農(nóng)村青年沐浴改革開放新風后,身上嶄新的變化進行了“濃縮”,讓以父親為代表的一輩人和自己這輩人形成鮮明對比。
鄧剛說,“《父與子》講述了我和父輩們經(jīng)歷的不同故事,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。”不僅是《父與子》,在鄧剛創(chuàng)作的作品中,緊跟時代步伐是他最為鮮明的藝術特征,也是他屢屢獲獎的秘訣。
《跳水》、《同一個夢》等獲獎作品為奧運而作;《抗戰(zhàn)之路》則為建黨95周年而作……鄧剛說,這是時代賦予他的靈感。
鄧強:時代給了我成長的土壤和寬廣舞臺
和哥哥鄧剛不一樣,鄧強另辟新徑創(chuàng)新了無筆拋沙畫。
拋沙畫藝術家鄧強
只見他先將白色的乳膠漆刷在紙上,一拋、一捏、一放、五顏六色的流沙從指縫間落下,不一會,一張漂亮的拋沙畫便大功告成。
20年前,他在長壽河邊散步回家,鞋底的泥沙濺到了墻壁上,別有一番韻味。鄧強由此受到啟發(fā),潛心研究創(chuàng)新了獨一無二的拋沙畫。
鄧強拋沙畫作品
“作畫的細紗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。”鄧強介紹,拋砂畫所需的原料均采自長江邊,河沙松散細圓。他將收集的河沙分為粗沙和細沙兩種,自己上色、翻炒、晾曬。
“創(chuàng)作的過程特別好玩,不需借助其他工具,全靠大拇指和食指通過搓、拋、放等技巧的運用,不回筆,一氣呵成。”鄧強一邊說,一邊演示,不到10分鐘,一幅山水畫就躍然紙上。
“我準備辦一次個展。”鄧強小心翼翼地拿出大大小小數(shù)十幅作品,記者仔細觀察一幅幅拋沙畫,無論是人物、風景、花鳥,還是各種動物,都色彩鮮艷,形神兼?zhèn)?,栩栩如生。簡簡單單的沙子在鄧強指間仿佛有了生命。
如今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鄧強的拋沙畫,他也多次走出國門,向世界展示這一獨特的藝術形式,他自己也被授予“重慶市巴渝十大民間藝術家”稱號。
“無論是小時候捏泥巴,畫畫,還是現(xiàn)在創(chuàng)作拋沙畫,興趣是我最好的老師,我也非常慶幸自己趕上了好時代,給了我成長的土壤和表達自我、展示自我的寬廣舞臺。”鄧強說。
對話
當代藝術家應該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印記
一個藝術家應該如何處理自己與城市發(fā)展的關系?當代藝術對城市的發(fā)展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?記者采訪了四川美術學院副院長焦興濤。
“中國雕塑的變遷和中國近現(xiàn)代史有著極為緊密的關聯(lián),并深刻影響著雕塑自身的發(fā)展進程,重慶雕塑史的斷代和敘述也遵循這一線索原則。”焦興濤說,重慶有著悠久的中國傳統(tǒng)雕刻的歷史(如大足石刻),來自西方藝術體系的“雕塑”學科與傳統(tǒng)造像傳統(tǒng)之間的沖突與融合、對立與協(xié)調(diào),最終形成上世紀60年代聞名遐邇的“四川雕塑”現(xiàn)象,并通過持續(xù)的發(fā)展和積淀,進而發(fā)展成為中國雕塑創(chuàng)作和研究中舉足輕重的重要力量,這是值得重點研究的。
在焦興濤看來,重慶有3000多年的歷史,古人為巴人留下了豐富的自然與歷史、人文與藝術等資源。那么,我們當代人該為后人留下些什么呢?這才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。
“如果幾千年后的這座城市還是以前古人留下的東西,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新的文化貢獻和建構,沒有新的藝術成果和事件發(fā)生,那么這座城市的發(fā)展,至少在人文藝術方面就出現(xiàn)了空白。我們談當代藝術,是希望帶著勇氣去挑戰(zhàn)傳統(tǒng)藝術的邊界,打破舊有的過時的觀念,進行持續(xù)性的創(chuàng)新,留下屬于這個時代的、獨特的、有價值的、有貢獻的印記。”焦興濤說。
責任編輯:趙睿
- 萍鄉(xiāng)雕塑家朱照林50年如一日 用藝術弘揚中國精神2017-12-27
- 臺灣藝術家首次向福州藝術館捐雕塑2017-12-12
- 《王者榮耀》新版本中藍方出生點由哪個雕塑守護?2017-10-22
- 臺灣雕塑家名作在福州申請版權保護2017-07-24
- 名家陳一帆雕塑藝術館福州開館 免費開放2017-07-21
- 美國女子展覽館自拍撞倒展品 引發(fā)多米諾骨牌效應疑造成135萬損失2017-07-17
- 與雕塑合影太枯燥?看完這些照片保證你服2017-06-06
- 一個音樂節(jié)上,什么會比 Lady Gaga 和 Radiohead 更出彩?2017-04-24
- 用 15 種手工藝來展現(xiàn)一天的存在感,要怎么做才酷?2017-04-07
- 美國自由女神燈滅 曾被水淹斷頭還鬧鬼...美國自由女神像來源簡介2017-03-10
-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
-
數(shù)字中國建設成果展最后一天 精彩不容錯過2018-04-26
-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
-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
- 一周熱點新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