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(nóng)歷二月,微寒的泉州清晨,南少林寺山腳下的社區(qū)一角,所有人在等待一個人。
陳美蓉被蒙著眼帶入房間,發(fā)現(xiàn)自己被笑臉包圍。
笑臉屬于熟悉的他們:被她稱為“我的孩子們”的10多位“星青年”,一路陪伴孩子們成長的老師,激動不已的孩子父母們,小區(qū)里親切包容的鄰居,多年默默支持自己的志愿者和家人……
還有一些不熟悉的笑臉,他們來自杭州,阿里巴巴。
這場欲揚先抑的頒獎禮,為泉州“星青年”菜鳥驛站創(chuàng)辦者陳美蓉而辦。
這是阿里巴巴公益榜“公益之星”榮譽首次頒發(fā)給生態(tài)伙伴,也是首次奔赴千里之外,為一個獲獎?wù)邔3填C獎。
一場和時間的賽跑
如果不是這場頒獎禮,這群“星青年”此刻應(yīng)該正在500米外的泉州少林寺送快遞。
一群穿著藍馬甲的青年拎著裝有包裹的筐子拾級而上,這是千年南少林里,一道特殊的風景。
裊裊香火,渺渺人間,游客中很少有人發(fā)現(xiàn)他們“不一樣”——他們是一群自閉癥心智障礙青年,也常被叫作“星青年”。
自閉癥又稱孤獨癥,是一種從幼兒期開始顯現(xiàn)的終身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疾病,患者終身存在交往、情緒、行為和智力等多重障礙。據(jù)估計,我國每68名孩子中約有1名患自閉癥。
作為心智障礙者終生的陪伴者和支持者,很多父母面臨著一場“不死不休的鏖戰(zhàn)”。
50歲的陳美蓉是一對雙胞胎自閉癥青年的母親。
2003年,4歲的兒子大威、小威雙雙被確診自閉癥時,陳美蓉還沒意識到,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就此開始,并且,不死不休。
當?shù)弥@是一種“治不好的病”時,“我不止一次想帶著孩子了卻此生” 。
經(jīng)歷了最初的痛苦、否認、心存幻想,接受現(xiàn)實后陳美蓉立刻行動起來,因為自閉癥兒童的黃金干預(yù)期是在6歲前。
但年輕的母親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,本地沒有專業(yè)的康復機構(gòu)。于是,在家人支持下,陳美蓉創(chuàng)辦了泉州首家自閉癥兒童康復培訓機構(gòu)——北斗星自閉癥兒童培訓中心。
2004年,“北斗星”正式啟動。招老師、建制度……初時千頭萬緒,等中心步入正軌,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家庭無需千里奔波,在本地就能接受到專業(yè)的康復訓練。
談及這20年歷程時,陳美蓉落下了眼淚,因為錯過了兩個兒子的最佳干預(yù)期,“我最沒能幫好的其實是自己的孩子”。
但04年至今,從“北斗星”走出的自閉癥孩子是2000多名,背后是2000多個家庭。有通過康復培訓最終考上大學的女孩,至今還會給陳美蓉發(fā)短信。
收到兒子小威送上的花環(huán)和親吻,陳美蓉眼眶濕潤
這一次,媽媽要走在時間前面
在公益行業(yè)的支持下,近些年陳美蓉到多國參觀學習,她由此對中國星孩家庭的未來,漸漸有了清晰的發(fā)展圖景:
父母孩子同住一個社區(qū)但互不干擾,孩子在社區(qū)內(nèi)可以通過力所能及的工作養(yǎng)活自己,相對獨立而有尊嚴地活著,父母也可以擁有自己的生活,不必和孩子24小時捆綁。
目力所及,這樣成熟的環(huán)境并不存在。就像多年前創(chuàng)建“北斗星”一樣,陳美蓉的行動果斷而大膽:沒有,就去創(chuàng)造。
“我想告訴兒子,輔助就業(yè),這一次媽媽要走在前面。”
書屋、農(nóng)場、咖啡吧……陳美蓉都曾嘗試過,她發(fā)現(xiàn):要真正成功,有賴于一個更友好、更包容的社區(qū)環(huán)境,以及可持續(xù)的就業(yè)模式。
2021年10月,抱著“試試看”的態(tài)度,陳美蓉在社區(qū)開設(shè)了一家菜鳥驛站,通過天貓?zhí)詫毎拓浬祥T服務(wù),星青年們終于真正走進了單元門里,走入了社區(qū)。
獨立送件上門的星青年
掙來的不是錢,是接納和包容
陳美蓉把家安在驛站二樓,清晨醒來下樓上班,下班后上樓回家。這個路徑,大威、小威已十分熟悉,驛站里其他星青年也同樣熟悉——送完一天的快遞,到樓上陳老師家里蹭飯、聚餐,是他們最期待的事情。
如今,這里有15個星青年,18歲到25歲,初期溝通能力普遍較差,只有個別孩子能實現(xiàn)簡單交流。
登記、入庫、配送……我們的孩子能勝任這份復雜的工作嗎?陳美蓉和4個帶教老師心里沒底。他們最壞的打算是:大不了老師們都去送快遞。
現(xiàn)實卻讓人驚喜。
每次送件上門,星青年要把包裹和門牌號一起拍下,供驛站老師核對
陳美蓉沒想到,分揀、登記、入庫,在老師們手把手的教導下,孩子們?nèi)空莆?,連不識字的大威、小威,都能根據(jù)視覺提示配對將快遞進行入庫分類。
他們更沒想到,大部分孩子都學會了獨立送件,會對照門牌號把快遞準確投放、拍照,如果有人,還會大聲說一句“你好,你的快遞”。
一段時間后,驛站業(yè)務(wù)量從小區(qū)的一期拓展到二期,又拓展到相鄰的少林寺和沿街商戶。2022年雙11,驛站承接單量高達千件。那天,孩子們和老師都累趴下了,但所有人心里都很高興。
驛站日常
陳美蓉最期待的,是社區(qū)和星孩們的彼此接納。“我想掙得的從來都不是錢,是接納和包容”。
從物理空間上的靠近,到心理上的接近,這一次,陳美蓉覺得事情在往好的方向去:
社區(qū)居民從最初的異樣眼光、保持距離,到平和眼神、善意微笑,偶爾在電梯遇見,還會問上一句“有沒有我的快遞”;
服裝店的老板娘收到包裹時,會拍拍肩膀,表揚他們;
保安大叔遠遠看著孩子們到來,會學著他們的模樣,舉起右手提高嗓門,大聲回應(yīng) “你們好啊”;
炎熱的天氣,商戶接過快遞時會給孩子遞上一瓶飲料、一盒牛奶;
常收快遞的少林寺的理剛師傅,甚至悄悄告訴寺里的小師傅們:萬一哪天快遞送錯了,別先投訴,先找陳媽媽問問……
一個個包裹,把這群特殊的青年和一個社區(qū)聯(lián)系在一起,也讓善意和理解流動。
送件路上,星青年和附近街區(qū)的工作人員打招呼,工作人員熱情回應(yīng)
幼吾幼,世間佛
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度己也是度人??粗惷廊貜膬蓚€自閉癥患兒母親,變成一群星青年守護者,少林寺理剛師傅說,佛家講普度眾生,在我眼里,陳美蓉就是世間佛。
加入北斗星20年的游老師說,我被她感動。于是20年來,從幼童培訓到送快遞,游老師一直不離不棄。
偶然結(jié)識后成為朋友的志愿者阿輝說,我被美蓉老師感動。于是十年來,他定期來為孩子們上公益課堂,用音樂打開他們隱形的翅膀。
感動,因為她想挽救自己孩子的同時,托起了一批星星孩子的命運;感動,因為20年過去了,她就像當初一遍遍教兩個兒子認識杯子、盤子一樣,每一次想放棄,又都會再一次爬起。
感動了身邊人的陳美蓉,也感動了阿里巴巴二十萬多萬員工,在2023阿里巴巴公益榜的評選里,當選公益之星。
打到我身上的光,也會照亮星孩
陳美蓉把所有收獲歸功于“總能遇到貴人”。
這份名單里,有義無反顧趕到泉州,幫她建立起北斗星的福建省殘聯(lián)的老師,有大洋彼岸,只因她真誠請教邀請,就給了機構(gòu)老師三年專業(yè)支持和培訓的權(quán)威博士,有隨時響應(yīng)不求回報的助殘協(xié)會志愿者,有不離不棄的機構(gòu)老師,有熱忱幫忙總是問“我能為你們做些什么”的菜鳥驛站小二……
陳美蓉珍視每一份榮譽,因為“打到我身上的每一束光,也能照亮身邊這群星孩”。
但她更珍視善意。驛站一角有面愛心墻,她說,是這些無條件、持續(xù)性的理解支持,成就了孩子們的今天,這些名字她希望每一個來驛站的人都能看見。
驛站里的愛心墻
于是有了這場獨一無二的社區(qū)頒獎禮。這一次,高光屬于陳美蓉和星孩們,也屬于這個溫暖社區(qū)的每一個締造者。
“你能夠從一人出發(fā),溫暖一群人,改變一批星星孩子的命運,并帶動一個社區(qū),營造出持續(xù)流動的愛的氛圍和文化。你是當之無愧的公益人。”
在眾多熟悉面孔的注視下,陳美蓉從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孫利軍手里接過獎杯,百感交集。
她說以前很少覺得自己是公益人,只是一個想幫助自己孩子的母親,在和時間賽跑的路上牽起了其他星孩父母的手。
她以前也沒想到,有一天自己會和阿里有交集。陳美蓉眼中的阿里,最初是菜鳥驛站的地方小二,熱忱,幫忙,每次聯(lián)絡(luò)總以“有什么我能做的”開場;后來變成了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,純粹,高調(diào),幫她把星孩的故事講給所有人聽。
孤獨癥患者的世界簡單,純凈。陳美蓉常說: “和我們的孩子在一起,你永遠不會老。”
3月3日晚,陳美蓉的故事將和2023阿里巴巴公益榜所有獲獎故事一起,在一場盛大的頒獎禮亮相。
她期盼著,這群星孩的故事和二十多萬有愛的阿里人之間,能產(chǎn)生化學反應(yīng)。
公益是人與人的鏈接,心與心的鏈接,沒有人真正擁有超能力,但每個人的愛都會喚醒更多人,讓更多人幫助更多人。
陳美蓉覺得,阿里巴巴的公益理念,和她的初衷不謀而合。
剛剛把驛站升級成專業(yè)站點的陳美蓉,已著手尋找下一個社區(qū),她想把“星青年”菜鳥驛站的經(jīng)驗復制過去,幫助更多仍在黑暗中摸索的家庭。(天天正能量 供稿)
責任編輯:趙睿
- 福建石獅:多彩“夜經(jīng)濟”2023-02-28
- 福建泉州:抓項目 穩(wěn)生產(chǎn) 全力拼經(jīng)濟2023-02-24
- 中華白海豚現(xiàn)身泉州“集體春游”2023-02-23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