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組創(chuàng)始人說,他們希望該群組能更加包容。
參考消息網12月24日報道 外媒稱,對于很多海外亞裔人來說,“臉書”上一個名為“微妙的亞洲特質”(Subtle Asian Traits)的小組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。
據BBC中文網12月20日報道,在這里,人們分享著有關第一代移民生活等內容的表情包和笑話,使它廣受歡迎。自去年9月該“臉書”小組成立以來,已有近100萬人加入。
報道稱,任何人都可以在“臉書”小組里發(fā)帖,很多帖子引發(fā)了人們對于文化認同的討論。
據報道,“微妙的亞洲特質”最初由9名居住在墨爾本的澳大利亞華裔高中生建立。現在,小組的迅速走紅甚至讓他們也感到震驚。
“我們一直喜歡分享有關亞洲文化、以及在外國長大經歷的表情包和笑話。我們只是想找個平臺能一起分享它們。”群組創(chuàng)建者之一、18歲的凱瑟琳·蕭說。
另一名18歲的創(chuàng)始人安妮·顧說,當群組成員達到1000人時,他們已非常激動,“現在幾乎瘋了”。
亞洲父母成為小組內被經常調侃的目標。
她說,“我們從沒想到它會這么大、這么火。”現在,“微妙的亞洲特質”幾乎已成為一個亞洲移民的線上社區(qū)。
她說,最初的想法是簡單分享一些有關家庭生活、亞洲文化的“怪癖”和珍珠奶茶的笑料(有很多表情包與奶茶有關)。
“微妙的亞洲特質”是什么?
報道稱,小組的帖子主題廣泛,它們更多關注的是移民子女生活中的亞洲文化烙印。
因此,很多小組成員是來自澳大利亞、美國、加拿大和英國的年輕人,而非來自亞洲。
凱瑟琳·蕭認為,該主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,是因為它包含了“我們生活中沒有人談論過的一些小事”。
很多表情包都與家庭習俗有關,比如飲用白開水,或用手指測量燒飯時所需的最佳水量。
“你永遠不知道現在幾點了。因為你家里的所有時鐘都比真實時間快5到10分鐘。”
“當你參加一個亞洲家庭聚會,他們?yōu)榭腿藬[上酒店的拖鞋。”
安妮·顧說,其他笑話還包括來到西方社會第一代亞洲人的經歷,以及“有時如何在兩種文化之間做出取舍”。
一些表情包則關于語言障礙、中國家庭作業(yè)的折磨以及反家庭規(guī)則和傳統(tǒng)。
還有一些帖子提到了一些偶然的種族主義經歷,或覺得自己有“不夠白人”的地方。
海外亞裔時常面臨身份認同的糾結與困擾。
幽默的一個常見來源是“亞洲父母”——他們通常被描繪成謹慎、嚴厲和專橫的形象。
作為中澳混血的千禧一代,一則在小組里廣受歡迎的帖子讓人忍俊不禁。它的標題是:“當有一天我告訴我媽我沒有吃早餐”。
這讓很多人想起自己的母親,尤其是類似的句子:“因為你的事,我昨晚沒睡好。”
一些用戶曾向管理員發(fā)送感謝信息。
“一個女孩說這是她第一次感到歸屬感。”安妮·顧說。
凱瑟琳·蕭表示,小組幫助她意識到自己的經歷很普遍。
她說:“在外國長大,這些本只是你不愿談論的一類事情,因為你擔心別人不理解你,或把你當成異類。”
尋找“平衡”
不過,與其他提供對文化認同觀察的在線小組類似,它們也面臨一些挑戰(zhàn)。
最初有一些批評聲認為,該組織并沒有包容所有的亞洲文化。
安妮·顧稱,自那以后,管理員們將內容的多樣化列為優(yōu)先考慮內容。在組織的規(guī)則中,管理員鼓勵用戶“包容所有亞洲種族”。
凱瑟琳·蕭和她的朋友互相稱呼對方是ABC(澳大利亞出生的華人)。
其他批評者說,“虎爸”、“虎媽”或不良駕駛等內容的表情包只會加劇負面的刻板印象。
安妮·顧說,這些帖子可以幫助人們“以一種更幽默和積極的方式,回憶童年時潛在的負面經歷……就像通過幽默療傷一樣。”
她補充說,小組還加強了她對自己文化的自豪感——這是她沒有預料到的。
“我希望這也能給其他人帶來信心。”她說。
責任編輯:唐秀敏
特別聲明: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。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,請及時與ts@hxnews.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,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。
- 多款文物表情包走紅 回應:促使大家更了解文物本身2019-03-20
- 雷杰納隆科學獎公布 美國九名華裔學生入圍前40名2019-03-15
- 咱厝“80后”女孩手繪環(huán)保表情包“鯉小寶”2019-03-06
已有0人發(fā)表了評論